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锦绣绿岛续风华

装修新资讯 2023-12-21 15:40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1 0

琼博“拾吾珍”——明清TIME


锦绣绿岛续风华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海南省博物馆 提供


■ 海南日报记者 曹马志


如果文物会说话,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它们会对今人说些什么?


若论全省文物最多之地,当数海南省博物馆。从筹建算起,已历经39载,开馆也有15年,薪火相传,天涯觅珍,海纳万千文物。4.45万平方米的馆区,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62万件/套。


走,一块去琼博!让我们开启博物馆奇妙游,于文海中撷英,通过一件琼作花梨家具、一套黎锦、一方沉香,触摸历史脉搏,倾听“文物之声”,追忆似水年华,读懂锦绣绿岛的风华绝代。



“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局部。 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海黄:成就明式家具的高光时刻


走进海南省博物馆3号展厅,参观“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可以直观感受到黄花梨的古今功用之变:


这是黄花梨——酒杯、二胡、牛铃、米桶、多脚独木凳、生产工具、狩猎工具、纺织工具……自古琼岛先民便就地取材,将黄花梨制成各种用具,广泛用于生产生活。


那也是黄花梨——古朴的方桌、典雅的木椅……各式明式家具、清式家具,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海南腹地山深林密,古代外人很难进入,到唐代海南黄花梨才为人所知。明朝,生于天涯海隅的黄花梨从天下良材中脱颖而出,成为做家具的首选木料。”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辉山带我们“沉浸式”观展,细读黄花梨的前世今生。


海南黄花梨与明式家具的相遇,铸就了中国古典家具的辉煌。花梨家具“贵在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我国著名古典家具专家王世襄在其著作《明式家具研究》中说,明式家具特别地代表了当时一种简洁、自然的家具风格。以黄花梨木为主要材质的明式家具,给人以古朴、自然、空灵之感,与我国古代文人追求的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相契合,赢得了世人长久的赞赏。


海南省博物馆珍藏的黄花梨文物众多,哪一件独树一帜?王辉山推荐馆藏的清代黄花梨公阁楣。


走近细看,公阁楣通体用海南黄花梨木制成,长460厘米、高60厘米,由25块透雕和浮雕花板组成一幅完整的神龛罩。花板图案由丹凤朝阳、松鹿同春、喜鹊登梅、博古纹、柳浪闻莺及花鸟纹饰等多层次雕刻装饰组成。


“海南传统民居的中堂后上方设置神龛,供奉祖先牌位,神龛前下方置供案和八仙桌摆放供品。”王辉山表示,黄花梨是海南最独特的物产之一,清代黄花梨公阁楣雕刻精巧细致,透雕地子由纵向条纹和边框连结,突显琼作木雕特点,是琼作木雕工艺在民俗文化中的经典运用。


说起这件黄花梨珍品,王辉山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文物征集故事。


他介绍,黄花梨文物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海南省博物馆在筹备开馆时就把黄花梨文物征集展陈作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的重点之一。但是,开馆初期,琼博藏品不多,黄花梨珍品更是奇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时的文物根本撑不起一个展览。这可咋办?海南省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文物征集工作人员多方走访,持续攻坚,最终征集到了不少黄花梨佳作。清代黄花梨公阁楣当时在一位私人藏家手中。


找是找到了,新问题也随之出现。该藏家收藏这件公阁楣十多年,情有独钟,不愿割爱。为了办成黄花梨展览,琼博采取“曲线救国”的路子,先征得其同意,暂时借到博物馆展出。


一借数年,许多市民游客在展厅内看到这件公阁楣,惊叹于其优美的纹理、精湛的工艺。王辉山介绍,期间,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琼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动员,用“三顾茅庐”的恒心打动了藏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几经斟酌,藏家决定将珍藏多年的黄花梨公阁楣转让。最终,琼博顺利从藏家手中购买了这件藏品。清代黄花梨公阁楣得以常年在博物馆展出。


清代黄花梨公阁楣是“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的代表性展品。该展览分为三大部分:花梨出琼州、琼作花梨、花梨时代,系统展示了黄花梨生长环境和分类、琼岛先民制作的黄花梨生产生活用具、明清黄花梨家具等,实物丰富、图文并茂,自然和历史文化交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沉香山子摆件。海南省博物馆 提供


海沉:香中“顶流”冠绝天下


挥别“木中皇后”,我们博物馆奇妙游第二站来到“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独特的芬芳扑面而来。


与黄花梨同为树中“顶流”,沉香出名靠的是香。沉香自古有名,传统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中的“沉”,就是指沉香。如今随着香文化的发展,沉香以其欣赏、药用等价值及稀缺性,成为收藏界的新贵。


天涯有奇香。产于海南的沉香,也被称为“崖香”或“琼脂”。有古籍记载道:“香出占城(今越南)不若真腊(今柬埔寨),真腊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万安黎母山东峒者,冠绝天下,谓之海南沉,一片万钱。”让人称奇的是,海南香价“与白金等”“一片万钱”。


沉香何以成为琼岛珍宝?海南省博物馆的“海南沉香陈列”,专门介绍了沉香在海南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海南原始森林中植被茂密,拥有沉香最适宜生长的土壤,而且海南受热带季风影响,每年台风过后树木摧折受伤倒伏,增加了结香的机会,特别是海南虽然终年气温较高,但山区昼夜温差较大,高温和低温切换,反复锤炼生长中的沉香树,最终造就了冠绝天下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俗,海南人采香用香的传统源远流长。清代《琼黎风俗图》中的《采香图》就描绘了黎族群众采香的场景:四名采香男子聚在一个山谷中,有的靠着树干,有的攀爬到树上砍香,各自忙碌。


《采香图》左边配有文字,从文中可得知,当时的专业采香客被唤作“香仔”,一般数十人一同上山采香,且“构巢于山谷间”长期驻扎,以此为业。他们在采香时遵照一套固有的流程,比如先向山神祈祷,然后分头行动;他们识香采香则主要依靠一双灵敏的耳朵,“以斧敲其根而听之”,找出结香处。


海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状如山峦的海南沉香山子摆件,长34cm、宽17cm、高27cm,古朴简约,浑然天成,极似自然山石。其表面隐现沉香木的油脂,无需燃烧就散发着清香。


沉香有“四名十二状”之说,“四名”是四个香属分类,“十二状”指沉香的十二个品状。野外的沉香是在自然作用力下形成的,因而有着天然去雕饰的形态美。沉香山子就属于此类,其高低起伏的天然之美,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


宋代大文豪苏轼谪居海南期间,为庆祝弟弟苏辙六十大寿而送了一块海南沉香山子,并写下一篇美文《沉香山子赋》作为贺礼,称赞海南沉香“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


海南沉香的香气和形态清雅脱俗,苏轼将此珍物送给苏辙,意在鼓励同处贬途的弟弟要有和沉香一样的高贵品质,“卓尔不群”“金坚玉润”,在天地间做一个心正、德馨、有分量的人。


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赏玩沉香的呢?海南省博物馆专门在“海南沉香陈列”展区布置了一个“沉香别院”,以中国传统沉香文化为基点,营造出一个以古代家具、书画、琴、沉香为核心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空间。置身这个“仿古空间”,人们可以停下脚步,坐下来品品香,放空自己,修身养性。


“山海有名,异香为证。”来自广东的游客李伟荣痴迷沉香文化,来海南旅游专程到琼博打卡,“海南沉香陈列”让他大开眼界。“这次来海南,我一定要去香水湾看看。”通过展览,他了解到,海南环岛高速公路牛岭隧道一带的山岭上,曾经遍布沉香树。沉香树枯死后,腐烂的碎屑、断块被河流带向海滨,使得海湾、滩涂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这里因而得名香水湾。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海南省博物馆 提供


龙被:被成功“抢救”的非遗珍品


逛完海南沉香展,正想着接下来去哪个展厅,“去看龙被,五龙出海图,国家一级文物”,在海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研究馆员王静的热情推荐下,记者前往琼博8号展厅“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遗陈列”继续奇妙游。


展厅通过场景复原和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多角度呈现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你可以在这里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与游艺等。


“此龙被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工艺精良、品相完好,为现存龙被中的精品。”王静说,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长1.76米、宽1.16米。走近细细打量,可见该龙被由3幅彩锦连缀而成。主体图案“五龙出海”呈现了龙舞沧海的场景,气势恢宏;外圈饰以花鸟博古图,寓意锦上添花。


什么是龙被?王静介绍,龙被是黎族织锦中的一种,因产地主要在古崖州地区,也被称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大被”“绣被”,是古代黎族进贡朝廷的珍物之一。此外,龙被也是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技艺于一体,制作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织锦工艺美术品。


龙被有5种形式,分别为:单幅龙被、双联幅龙被、三联幅龙被、四联幅龙被、五联幅龙被。其中,三联幅较多,五联幅和单幅最少。龙被的花纹、图案、色彩不同,用途也不一样,红色多用于喜事,蓝色、黑色多用于白事等。


王静还记得,202011月,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百卉千华 锦上添花——海南龙被艺术大展”,通过展示龙被文化,带领广大观众走进海南黎锦世界,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她是那次展览的策展人。这是海南首次对全省馆藏龙被精品进行集中展示。“龙被是黎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它见证了历史,也承载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龙被展,从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非遗中心等11家单位及民间藏家的藏品中遴选出的41件龙被精品首次“同台亮相”。可谁能想到,20世纪80年代龙被制作技艺几近失传,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遗陈列”局部。海南省博物馆 提供


2019年,海南省政府启动实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龙被复制)”行动,研究并恢复龙被制作技艺,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王静介绍,我省龙被复制保护团队积极“走出去”,与江苏省苏州市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由该所主要负责人钱小萍为龙被复制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并组织织娘开展培训。


“经过近50位织女的不懈努力,我省最终成功复制太极八卦麟凤呈祥图龙被,积累了制作龙被的宝贵经验,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纺织技术规程,这让大家都很振奋。”王静说,如今,在保护传承龙被制作技艺的同时,海南正在探索活化利用方式,例如巧用活用龙被上的纹样、图案,制作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


汇聚精品,共建共享。开馆15年来,海南省博物馆从建馆之初文物库房“一穷二白”,到经过几代琼博人接续奋斗,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市民游客了解认识海南的文化客厅、文化窗口。


天涯珍物数也数不清,走进琼博,来一场博物馆奇妙游,静心流连其间,你一定能收获新知与遐思。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装修新资讯网隶属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立足甘肃,辐射西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装修资讯门户网站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友情链接
新手指南
内容审核
商家合作
广告合作
商家入驻
新闻合作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装修新资讯:www.zxxzx.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6|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1号 欢迎您提供原创稿件:sshxqy@163.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